兴于明朝。
红色对联即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代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述了这一景象。
明代,桃符改称为“春联”。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经常自己写,还在有一年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私巡,见到写得好的春联就赞不绝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贴对联,后来文人雅士就把题春联作为雅事之一,从此春联也就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