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宽为18米。
西塔街,北起哈尔滨路,南至市府大路,路长682米,路宽为18米。是和平区内最短又最具特色的民族街路。
西塔大街
西塔街原是“奉天商埠地”中的一条土路。1912年以前,按《最新实测奉天省城全图》中的记载,西塔地区有三个显著的标志,即“西塔”、“俄坟”和“日人圈占商埠地”,期间有一条无名的小路。其他地区基本上是一片荒地和庄稼地。这三个标志,说明着西塔地区建设的时间比较早,但街路建设却明显滞后,所有街路都是自然形成的。
西塔街的路西是著名的西塔和延寿寺,所以最初当西塔街还没命名的时候,人们则习惯的称之为“西塔胡同”。这条路是一条自然路,由于这一地区人口增多,街路两侧有了商家,所以西塔胡同经过不断的修缮,成为了一条路。西塔街能有聚集人气的“名气”,主要是得宜于西塔和延寿寺,西塔和延寿寺始建于1643年。西塔高30米,底部周长32米,塔的形状是上部园直立,上有丰火铜制的莲花盆式帽,尖端有月牙朝天,塔的轮廓层复建起塔的全部,上下刻有莲花、托佛像直立。西塔前是延寿寺,建于1643年,竣工于1646年仲夏。西塔和延寿寺与沈阳四周的其他三塔三寺一起,构成了中国特有城市宗教建筑模式。因为这四塔四寺都距盛京城内的太庙5公里,都是藏传佛教的塔与寺。西塔和延寿寺与其他三塔三寺在兴建者皇太极心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在盛京罕王宫登基皇位,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开始实现努尔哈赤留下的“联蒙联藏,以图明朝,入主中原”的战略。然而就在1642年“定帝业”的松山大战胜利之时,他身染沉疴,再无力亲征明朝。特别是他最爱的女人宸妃乌尤塔于1641年9月18日离他而去后,他把自己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佛主上。希望佛主能保佑自己延年益寿,于是他主建四塔四寺。西塔和延寿寺的重要,清初大学士刚林在《勅建护国法轮寺碑记》中明确记载,“特(派)工部遴委不庶朝儿吉、毕儿兔朗苏喇嘛,相度鸠工于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可见对于身染沉疴的皇太极,没有比“虔祝圣寿”更重要。西塔的命运也是起伏的,日俄战争期间,西塔和延寿寺遭到破坏。沈阳解放后,围绕着西塔周围建设了不少房屋。有的建设者直接用塔上的砖或寺院的墙砖建自己的房屋,使西塔非常残破。到1968年4月,根据沈阳市文物部门的勘察,“塔台的基砖已被人拆掉,直至塔根里边去了,塔身的四角基石下沉很多,支柱裂缝,每当雨雪来临,塔身的砖土经常落下”。1968年6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拆除,该地已修建居民住宅。1998年,沈阳市政府为恢复沈阳的“四塔四寺”,决定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11月13日新建的西塔和延寿寺竣工,恢复了沈阳“八卦城”的原貌。
有了西塔和延寿寺,就有了围绕西塔而形成的人居地区。据1984年的《西塔街道志》记载:约在1883年(光绪九年),由山东省逃荒来到西塔的第一户刘玉朋,在西塔开菜园子。后来西塔附近已有几十户人家,还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有泡子、乱坟岗子。1894年(光绪二十年),由山东省步行来东北投亲的王锡跃在西塔新运里卖小工,落脚在南站货场扛脚行为生。1901年,有一名朝鲜族基督教徒白牧师来到中国沈阳西塔地区落脚。当时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在国内受压迫而投奔国外。后来又有朝鲜族崔成相投靠白牧师而来中国,并有权中德、李元根、李正实、金阳益等几户人家住在兄弟里小破木板房。在民国时期,现在的长沙一里(现二三九处)是一个南站货场专卸煤的,供全市用煤。信义北里又是一个工夫市(现在塑料二十厂),每天穷人到那里去买小工,维持最低生活,因此形成西塔住户拉煤的多、山东帮多、做小买卖的,老百姓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有煤场,有工夫市,每天过往流量就较大,小商业开始形成,有小饭铺,煎饼铺、杂货铺等,共有几十家。特别是朝鲜族来西塔落脚,商业渐渐又有了发展,有大米所、打草绳、冷面店、做胶鞋、卖布疋和到郊区种地等,维持生活。在1910年后逐渐来西塔的朝鲜族就有50多户,都是投亲靠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西塔街路两侧已有朝鲜族人8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