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的诞生。甲骨文中的“父”,描绘的是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
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体系里,拿棍棒的人自然是最重要的男性家长,也就是“父亲”。 自诞生之日起,“父”主要用于尊称和背称(亲属不在场时的称呼),尤其是在书面语中,始终占据霸主地位。
“父”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在知识分子的文言中,在龟甲、竹简和纸张上,历经载年,字形也未发生大的变化,生命力如此顽强,跟汉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儒家礼教的约束都有关系,此不赘述。